本blog于2018年7月28日起停止更新啦,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,请移步简书,搜索“湛予”并关注。

谢谢,祝好!

和“被动型人格”拜拜

这半个月来见了几位朋友,回了趟家,看了《欢乐颂2》和《摔跤吧爸爸》,想了很多事情。


和两个好闺蜜聊天,多数时候围绕着工作和下一步的规划。虽说职业不同,每个人的职场故事都在成就,挫败,怀疑中来回。也许是交了一帮太上进的朋友?大家担心的共同之处在于害怕在现在的岗位上没有成长,核心竞争力缺失,可替代性太强。同时,也在为寻求其他看起来不错的可能性而心动。


初入职场的小白们就这样居安思危,绝对是件好事。如何破局?于我而言,现阶段的重点还是加强主动性,进行不断的自我提升和修炼。


翻翻近来的几篇文章,几乎都是在向自己重复——行动起来,承担责任,寻求成长。也许是意识到自己身上具备着一定的“被动型人格”,才这样不厌其烦地劝说和激励那个胆怯的小孩,要勇敢,要闯荡。


什么是“被动型人格”?驱动自己的钥匙握在别人手上,太乖,太听话,太胆小,太循规蹈矩,太……平淡无奇。


我们的主动型人格,一定程度上是被要求规矩的父母、学校和教育制度压制了。于是生产出进入社会后混得不如“差生”的状元,或是像《欢乐颂》中存在感最弱的乖乖女关关。这样“听话的”,“乖的”孩子,很容易产生路径依赖,企图复制自己在学校里的成功模式,期待着生活给出明确的目标和道路,然后只要心无旁骛向前冲就好。不想世间有千万种可能,千万条路,千万个坑,才不是你表现得好就给你一朵小红花。


这就是我为什么本科毕业后选择直接工作而非读研的原因之一。除了没有明确想要深造的方向之外,求学的日子里,我离社会太远了。得先试试水,摔摔跤,胆子大一点,脸皮厚一点,别老把自己闷在想象里。


我们多少都有些“被动型人格”,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就该反向为之,寻求突破。像《欢乐颂》里的关关,不再一味顺从父母,勇敢表达爱,第一次尝到自由的滋味;像《摔跤吧爸爸》里受爸爸和教练指导摔跤技巧的吉塔,最后一摔的胜利一定要靠自己来赢取,方能展现出她由内而外真正的成长。


走出种种限制,掌握人生的主动权,平衡向外探寻和向内求索,才有转机和可能,才有意外的收获。


生活没有标准答案,唯有死亡殊途同归。活出自己,活得精彩。

评论 ( 2 )

© 湛予 | Powered by LOFTER